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可用于下游纱厂进行纺纱织布,无需再进行染色加工。该产品具有加工成本低、环境污染少、节水、低碳排放、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符合纺织化纤行业鼓励发展的新型工艺路线,在“十三五”时期及未来将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行业基本情况
行业的投资主体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的发展起源于江苏省苏州市沙洲县合成纤维厂,产品以黑色短纤为主,辅以红色、宝蓝、藏青纤维等,90年代初才开始大批量生产。
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行业发展形式主要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投资来源出现多元化,主要以家族控股为主,技术入股、装备入股的合伙人方式为辅,部分金融租赁参与,国资背景的产业资本也逐渐进入该行业。
行业经营模式的变化
早期,由专职销售人员到下游产业链工厂的主动上门推销模式,逐渐走向了外贸商代理出口、在专业市场经销商代理为辅的销售模式。随着产能、产量的大幅增长,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不均衡,行业出现了周期性、结构性过剩,下游的纺纱厂由早期的弱势群体转变为现在的强势群体,甚至要求化纤厂垫资才使用其产品,这种现象对新建公司的流动资金造成较大压力。
行业经济效应的评估
据不完全测算,中国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的纯利润在7%~10%之间,再生黑色涤纶短纤的纯利润在3%~5%之间。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充分挖掘聚酯类原料来源,合理优化利用原料精细配方,采用适宜的工艺、技术、装备,走原料成本低、快速配色、加工流程短、交货周期短、多品种、小批量的盈利模式。
中国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的原料来源
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的原料来主要源于聚酯类的瓶、片、膜、块、带等包装材料,聚酯类的废旧纺织品及聚酯涤纶生产过程中的工业废料、废丝等。2015年,其世界供应量约为1200万t。中国每年的原料自供量达到510万t,进口量达到220万t。